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欢迎访问 吉林省科普创作网(www.jlkpzjw.org.cn)

广告位 728*90
广告位 1200*90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文学 > 科普小作家专栏 >

长白府古榆:苍榆新叶,守望边疆

时间:2025-11-05 08:51|来源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|编辑:王妍松|点击:
    倘若树木会言语,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政府前的古榆定会吟出一部荡气回肠的边疆史诗。
    春风秋雨百余载,它们深植于黑土地的根系汲取着历史的养分,伸展向苍穹的枝桠触摸着时代的脉搏。
    这些绿色的巨人看过衙署更迭、人事变迁。虬劲的枝干擎起过清朝的残月,沐浴过民国的朝阳,摇曳在抗战的烽烟里,却始终从容生长,春来绽一抹新绿、秋至撒一地金黄,以自然的永恒韵律参与着人类社会的变迁,在新中国的蓝天下舒展成一片浓荫,成为现代化城镇中一道最古老而又最鲜活的风景。
    这些古老的守望者不言不语,却用每一片新叶诉说着生生不息的奥秘,用每一道裂纹铭记着时光走过的痕迹,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最动人的绿色桥梁。
    1908年,当长白府的第一抔土被夯实,首任设治员张凤台主持栽种了这些榆树。张凤台作为长白府的首任设治委员,其种植这些树木的行为,不仅是为了美化官署环境,更象征着对这片土地的长远承诺。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,这些柔弱的生命与长白府一同成长,见证了数个历史阶段。它们如同天然的编年史,以年轮记录下长白地区的百年沧桑,成为今日长白大地最苍劲的史笔。
    张凤台选种榆树这一举动蕴含着多重考量:首先,榆树生长迅速,适应性强,能够在恶劣环境中存活,象征着清政府对此地长久治理的决心;其次,树木的种植展示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点,与游牧民族形成文化对比;最后,这些树木也为新设立的官署提供了必要的环境美化和生态调节。
    张凤台选择榆树而非其他树种,体现了其对当地自然条件的深入了解。榆树不仅耐寒抗旱,而且木质坚硬,用途广泛,既能美化环境,又能提供实用价值,这种务实的选择反映了一位地方官员的远见卓识。
    这些古榆树能够存活百年之久,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密不可分。榆树根系发达,能够深入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,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生存。同时,榆树木质坚硬,枝干韧性好,能够抵抗强风和大雪的侵袭——这对于长白山区的严寒气候尤为重要。最令人惊叹的是榆树的自我修复能力。即使部分枝干受损或枯萎,其余部分仍能继续生长,这也是这些古榆树能够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立的原因之一。
    在朝鲜族文化中,树木常常被视为连接天地的媒介,具有神圣的意义。这些古榆树不仅得到了汉族居民的尊重,也融入了朝鲜族同胞的文化生活中。
    当地老人相传,这些古榆树是“守护树”,能够保佑一方平安。在过去,有些居民会在特定节日来到树下祈祷,希望获得健康与好运。这种民间信仰虽然带有神秘色彩,但却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古树的深厚感情。同时,这些树木也见证了长白地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历史。汉族、朝鲜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而这些古榆树则成为了连接不同民族的文化纽带。
    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古榆树的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。当地林业部门已经将这些古树纳入名木保护档案,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,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。
    保护古树不仅是保护树木本身,更是保护一段活历史,一种文化记忆。这些古榆树作为长白县的历史地标,提醒着人们不忘过去,珍惜现在,展望未来。
    长白县政府门前的古榆树,以其静默的存在讲述着时间的故事。它们既是自然的奇迹,也是文化的载体;既是生态的财富,也是历史的见证。
    风过榆梢,沙沙作响,是百年前的回声,也是对未来的低语。当喧嚣散去,人潮退却,古榆仍在那里静默,诉说着一切: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一时的绚烂,而在于历经风雨后的坚韧与从容;真正的历史也不仅存于卷帙浩繁的典籍,更镌刻在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之中。有些价值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守护,记忆应当被永久珍藏。
    这些古榆不仅是长白县的绿色地标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生命桥梁。我们只有在发展经济、建设城市的同时,不忘保护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自然与文化资源,我们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既有现代气息又富有历史底蕴的生活家园。
 
作者简介:单欣怡,14岁,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九年六班,团员,三叶草文学社成员。爱好读书、偶尔对着乐谱敲敲打打,热爱用文字记录生活,正努力提高写作水平。2022年荣获白山市“沐浴书香 润泽心灵”暑假征文活动三等奖,2023年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组织的“优秀学生”“五好学生”评选活动中获“优秀学生”称号。
指导教师:王永彪
广而告之
相关内容
广告位 300*300
广告位 1200*90

吉林省科普创作网 www.jlkpzjw.org..cn | 投稿邮箱:jlskpzjxh@163.com

主办单位:吉林省科普创作协会 | 吉ICP备2021008712号-1